凤尾短鲷
英文名称:Agassizii Dwarf Cichlid
学名:Apistogramma cacatuoides
原产:哥伦比亚、秘鲁境内的亚马逊河流域以及马拉开波湖水系均有出产。一般成鱼体长5-9公分。
适合水温:26-28℃。
水质要求:总硬度(gH):10-12dGH, 酸碱度(pH):6.2-7.5。
凤尾短鲷由Mr.Hoedeman发现于1951年,除了常见的灰色型,还有黄棕色型、蓝色型以及尾鳍、背鳍上长着更大或更多黑边红点,被成为“超级红尾型”的个体,因而也是十分吸引人的短鲷种类。凤尾短鲷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黄金短鲷(Apistogramma borelli),但凤尾短鲷的体型比较修长,它们喜欢生活于水草密植而又具备许多小洞穴的环境中,也适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产卵繁衍。凤尾短鲷虽然会不时地同种之间或者与其他混合饲养的鱼类发生争斗。但是这些发生的争斗并不是致命的,凤尾短鲷还是可以和大多数其他小型鱼类和睦相处的。
凤尾短鲷雌雄的鉴别:成熟的凤尾短鲷的雄鱼在体长达到8cm左右,并渐渐发育成熟的时候,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琴弦状的背鳍:从第二至第八根背鳍的棘刺连接生长着放射状向往扩生的鳍,尤其是第四棘刺会特别修长,而尾鳍呈叉状,并且背鳍与尾鳍上会有艳丽的桔红色斑点分布,这也是凤尾短鲷得名的由来。凤尾短鲷的雌鱼不具备修长的背鳍,尾鳍则是是圆形且较短。另一个特征是:虽然凤尾短鲷的雌雄鱼的嘴唇都比较厚实,但凤尾短鲷雄鱼的嘴巴形状较大。同时,凤尾短鲷的雌鱼在体长达到4-5cm左右的时候,在身体黑色水平条纹以下的胃部附近,会显示出3-4条波浪状的细条纹(参考右图所示),但这些细条纹会随着它们的情绪起伏变化而暂时消退或格外显眼。
凤尾短鲷采取双亲家庭的制度,而且分工明确,通常是雄鱼负责保护领域,雌鱼负责照料幼鱼。在繁殖期,经过短暂的“求爱”活动之后,凤尾短鲷会将鱼卵产在一些非常隐蔽的场所,例如:宽叶水草的叶片下或垂直封闭的小洞穴中,产卵数量一般在50-100粒左右。在25℃水温的情况下,这些受精卵经过雌雄亲鱼48小时左右的轮流精心呵护便开始孵化,雌鱼会让仔鱼悬浮在直立生长的水草上或是沉木、岩石之下。仔鱼经过这样的5天以后,才会在雌鱼的带领、保护下自由游动,并可以开始摄食一些细小的饵料。而凤尾短鲷的雄鱼则需要再过10-15天时间,才得以能够接近仔鱼并和它们相处在一起。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雌雄亲鱼会争相照顾仔鱼,此时水族箱中若有几尾其他小型鱼类反而是很有帮助意义的,这样才能够使凤尾短鲷的雌雄亲鱼照顾仔鱼的分工更加明确。
Source from:
http://www.aq-world.com/ShouYe/shouye.html